DB游戏(中国)-官方网站
手机:13988888888
电话:020-08980898
邮箱:admin@zbjintian.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
DB游戏白银,地处甘肃中部、黄河上游,因矿设企、因企设市,是全国唯一以贵金属命名的城市。作为时代变迁的参与者与见证者,白银的发展轨迹,深刻印证了“进化之光”之于城市生命周期不可或缺的牵引作用。
在“兰白两区”的大框架下,白银的进化,以及基于进化的生长,正以前所未有的力量重塑这座城市。
2024年上半年,白银市聚力科技突破,登记省市科技成果50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7亿元。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698件,增长19.52%。
一群拥有新质生产力属性的企业正如繁星般聚集在白银,高科技企业运用智能技术培育出丰硕的成果;先进制造企业以精密工艺打造出优质产品;创新服务型企业则以独特理念引领市场潮流……
2024年上半年,白银市地区生产总值343.97亿元,同比增长7.4%,增速全省排名第4;
2024年上半年,白银市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683元、6734元,增长4.7%、8.0%。
此外,白银市5个县区全部纳入国家储备林建设规划和“三北”工程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建设区域,全市国家储备林规划总规模达到105万亩。
更为重要的是,改革、开放与优化营商环境的三重奏,令白银的持续进化有了“软实力”和“硬支撑”。
11月12日起,央广网甘肃频道推出“白银的生长与进化”系列报道,跟随记者的脚步,共同见证这座城市的跌宕起伏和勇立潮头。
白银市,位于全国“两屏三带”、全省“四屏一廊”生态安全屏障的最前沿,是阻止北沙南延的最后“防线”。
白银市委书记杨建武表示,该市将全方位、多层次深化黄河流域大保护大治理,高起点、高标准谋划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谋划实施一批生态修复治理工程。
锚定“北御风沙、南保水土、中建绿洲”的战略凝练,白银市确保“一河清水送下游”的同时,全力推动国家储备林建设项目,不仅绘就了一幅人水和谐的美丽河湖新画卷,更巧妙地架设起“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双向转换通道。
因绿而美,向绿而强,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白银市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心答好绿色发展“必答题”:2023年,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0.1%,连续4年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全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6.77%,位列全国城市排名第26位;加快构建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助推经济社会绿色化、低碳化高质量发展。
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动能,一个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的新白银正在加速崛起。
盛夏时节,站在钟鼓楼西望,祖厉河波光粼粼,亲水平台花草繁茂,滨河路车水马龙,汉唐街洋溢着浓厚的历史文化气息……城依水存,水随城在,祖厉河及其沿岸已成为会宁靓丽的风景线、产业的聚集线和发展的引领线。
祖厉河是黄河上游的一级支流,全长219公里,流经会宁县150公里,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会宁儿女。然而,往昔的祖厉河两岸却是一片盐碱肆虐、寸草难生的景象,流域内干支流常年为劣V类水质,水土流失严重,是黄河流域水环境治理的“硬骨头”。
“我们坚持治理与防护并重的原则,遵循‘先干流再支流、先城区再乡村、先上游再下游’的治理策略,逐步推进祖厉河全流域综合治理。”会宁县水务局局长赵彦功介绍,截至目前,该县已完成投资11.65亿元,完成河道综合治理28.7公里,其中城区段综合治理一期、二期、三期均已完成,乡村段综合治理正在稳步推进中。近十年,祖厉河年平均输沙量从4539万吨减少到1261万吨。
与此同时,会宁县依托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政策东风,匠心打造祖厉河生态长廊,描绘出绿地逾60万平方米、水域面积超20万平方米的绿色画卷。
“十几年前的祖厉河,是方圆有名的‘臭水沟’‘烂河滩’‘苦水河’。现在的祖厉河碧波荡漾、岸绿水清,成为造福会宁人民的幸福河。”在祖厉河附近居住的居民宋飞权感慨道。
以祖厉河为脉、水景观为基、水文化为韵,会宁县将一园(长征文化公园)一街(汉唐文化街)一楼(钟鼓楼)一桥(在水桥)一场(演艺广场)九馆(文化馆、皮影馆等)串联成线,形成“一河引领、两岸繁荣”的发展新格局。
“我们同步推进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等工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当地的人居环境,还显著提升了河道两岸3000亩土地的利用价值,实现了‘治理一条河,点亮一座城’的治理目标。”赵彦功说。
黄河在白银奔流绵延258公里,宛如一条生命之带,深情地滋养着1.47万平方公里土地。近年来,白银市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为抓手,统筹打好防治污染、修复生态、集约资源、发展产业组合拳,全力打造黄河生态保护治理示范地。
“保护上游生态环境,向下游送去一河清水,既是对母亲河的责任,也是对下游省域的庄重承诺。”白银市生态环境局副局长郝遵军介绍,该市设立河湖长1257名,纵深推进河湖库“清四乱”(清理乱占、乱采、乱堆、乱建)常态化规范化工作;实施4个小流域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28.32平方公里;组织实施《白银市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一口一策”整治方案》,全市入河排污口整治完成率99%,不断书写新时代治水兴水的“黄河答卷”。
今年上半年,白银市靖远桥、五佛寺、井沟、仁大川桥等4个国控断面综合评价全部达到考核目标要求,水质优良比例达到75%,无劣V水体;黄河干流水质持续为优,稳定保持在Ⅱ类标准以上;武川水库等6个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到Ⅲ类考核要求,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
今年年初,白银市及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选国家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标志着该市在绿色低碳转型之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
因矿设企、因企设市,白银市是一座伴随矿产资源开发而建设的工业城市。然而,工业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却隐藏着不容忽视的环境成本。郝遵军表示,该市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以有色金属、建材、发电等行业为重点,推进节能降碳改造和污染物深度治理,走出一条资源型城市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的新路子。
今年5月,白银集团第三冶炼厂烧秸区域环境质量提升改造项目完成竣工验收。“二氧化硫排放由380毫克/立方米降到100毫克/立方米,污染物排放浓度远低于国家排放标准。”该项目部主任李杰介绍,项目系统还增加数字化、智能化软件系统,能够直接监测到二氧化硫的排放量,让企业节能减排更加可视化、可控化。
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近年来,白银集团累计投入超13亿元用于环保设施优化及污染治理,实施铜业公司铜冶炼技术提升改造项目、尾矿库的生态恢复治理等一系列生态环保项目。目前,该公司回水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削减可达40%。
在传统产业向绿色化迈进的同时,新兴企业也积极投身环保领域。“我们投资约5600万元,建设占地8000平方米的‘三废中心’。”甘肃皓天医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环保主管张乾龙介绍,目前,这套装置的处理能力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废气VOCs去除率达到99%,废水CODcr处理率达到98%。
守一片蓝天,护一河碧水。2023年,白银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13天,优良天数比例为96.6%;全市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同比改善6.77%,位列全国城市排名第26位。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一头连着减污,一头连着降碳,既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要举措,也是白银市建设“无废城市”的关键抓手。
近期,记者走进白银市亿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格外醒目。据介绍,该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城市矿产资源循环再生和危险废物处置的环保企业,目前已建设完成总库容148万方柔性填埋场和2万方刚性填埋场,年处置危险废物12.67万吨;二期计划建设年焚烧处置3.7万吨危险废物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危险废弃物处置范围。
“公司采用分区填埋方式,刚性填埋场主要处理含盐废物,柔性填埋场主要处理重金属废渣、污泥等。截至目前,公司已安全填埋危废5万吨左右。”甘肃亿成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说。
为不断提升工业固体废物处置能力,“十四五”期间,白银市谋划实施18个重点工业固体废物处置项目。同时,该市通过资源化、减量化和再利用,将工业固废“吃干榨尽”,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我们每年消耗硫酸120万吨、盐酸2万吨、液碱4万吨。”甘肃东方钛业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副部长肖成虎介绍,该公司还将以循环产业为突破口,通过回收利用当地企业的废副产品,投资建设“硫-磷-铁-钛-锂-钒”绿色耦合循环低碳产业项目。
目前,白银市按照生态化、循环化、特色化、集群化的要求,着力构建起白银公司、银光公司等为主导的企业内部小循环、产业之间中循环、社会大循环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年消化利用工业废渣300万吨,基本形成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可循环的现代产业体系。
初夏时节,站在白银市平川区宝积镇大湾村国家储备林项目观景台上眺望,郁郁葱葱的云杉、刺槐等树木遍布山野、迎风挺立。工人们正穿梭于林间,忙着开展修枝、除草、浇水等绿化管护工作。
“我们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乔灌草合理搭配’的原则,大规模推进全域植绿覆绿。”平川区林草局副局长黄兴多介绍,宝积镇大湾村片区规划建设3万亩,目前,该片区全面推广应用滴灌技术,共栽植苗木9400余亩,并由造林企业安排专业管护人员进行科学管理,树木成活率达到80%以上。
抢抓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利好政策和“双碳”重大战略机遇,2021年起,平川区依据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在符合政策要求的未利用土地中,规划在王家山镇、水泉镇、宝积镇、共和镇、黄峤镇区域内营造45万亩国家储备林。
平川区林业碳汇发展中心主任万康介绍,该项目总投资70亿元,计划分四期逐步实施。截至目前,已有13家企业参与储备林建设,累计完成造林30.7万亩,使得往昔荒山换上了生机盎然的绿色新装。
作为甘肃省碳汇发展的先行者,平川区更是创新投融资机制,于2022年6月成立了全省首家林业碳汇发展中心,并积极构建集“一中心、一平台、三体系、四系统、N场景”于一体的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今年5月,平川区黄河流域林草碳汇智慧管理平台建成试运行,并有望在年内完成首笔碳汇交易。
“储备林地建设不仅带来了生态效益,更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万康介绍,初步核算,45万亩国家储备林全部建成后,可年均吸收二氧化碳82万吨,按照目前市场价格每吨83元计算,每年可产生6800万元林草碳汇价值。
森林是水库、钱库、粮库,还是碳库。在白银的漫山遍野间,正逐步建起一座座“绿色银行”。
2023年7月,靖远县、景泰县、白银区《国家储备林建设方案》获国家林草局批准,至此,白银市三县两区全部纳入国家储备建设“大盘”,全市国家储备林规划总规模将达到105万亩。
“白银市处于腾格里沙漠、祁连山余脉与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承担着遏制沙漠‘东侵入黄’和筑牢黄河上游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责任。”白银市林业草原综合事务中心主任魏邦荣介绍,该市以“国储林建设”为基石,因地制宜培育大中径级用材林,增加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储备的同时,将有效遏制土地沙化面积扩大趋势。
“十四五”以来,白银市累计完成国土绿化174.43万亩,完成沙化土地综合治理68.21万亩。相比第五次荒漠化沙化监测数据,全市荒漠化土地减少47.1万亩、沙化土地减少2.38万亩,沙化土地面积逐年减少。
此外,为让林草资源真正成为经济发展和群众致富的绿色引擎,白银市因地制宜发挥地域优势,加快发展经济林果、木本油料、林下经济等林草产业,畅通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渠道。截至目前,全市文冠果、枸杞等经济林栽植面积达到159.57万亩,年产值35.27亿元。(逯文婕)
把生态环境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置动能,一个有色彩、有温度、有活力的新白银正在加速崛起。